干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主打咳嗽的小青龙汤 [复制链接]

1#

条分缕析《伤寒论》——太阳病第40条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条文在开始的时候就确定是属于伤寒的范畴,而且有表证没有解除,心下在经方中大多数时候指的是中焦脾胃的这个部位,既有表寒,又有内饮,这是小青龙汤最核心的病机,至于干呕和发热是无论伤寒还是太阳中风都有常见的表证,咳嗽是小青龙汤的主证,其余那五个或然证,也就是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证,只是有可能的情况,不是一定要具备。

或渴,口渴是一种主观感受,在体内有过多的水气存在的前提下还会出现口渴,看似非常矛盾,其实是因为多余的那些水气并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口腔里面的粘膜得不到津液的滋润所以会渴,所以如果把渴等同于热证或阴虚火旺证是比较单一的简化思维,实际上在痰饮病中的渴也非常多见。

或利,利指的是下利,也就是腹泻。这种腹泻是属于水湿排除人体的一种表现。

或噎,吞咽食物有滞涩感,不顺畅,虽然胃中的水气过多,但人体的上半身如食管里面津液却缺乏,这就导致了噎的产生。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人体的脾胃位于身体的中间,起着中枢的作用,但水湿堆积在这个部位的时候,说明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小便不利和少腹满既是水湿停留于中焦的原因,也是结果。

或喘。喘和咳嗽都是人体自救的一种反应,是过多的水湿对人体的呼吸功能施加压力之后的症状。

小青龙汤里面的药物大多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号称止咳三剑客,所有痰湿水饮造成的咳嗽都可以用包含这个组合的方剂来治疗,比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射干麻黄汤。

五味子在时方体系中认为是可以酸敛平喘安神,比较强调它的收敛的作用,而在经方体系中五味子主要还是用于治疗咳嗽,即使能安神,也是用于因为咳嗽而引起的失眠病证中。咳嗽本就是人体的自我排病反应,用麻黄桂枝来宣散助邪出表才是正解,怎么可能还要用一味收敛的药呢?所以对药物的认识还是要放在方证的环境中去看,否则就很难说的通药物的唯一性或不可替代性。

条文后面附的药物加减方法争议颇多,大家直接忽略即可。

小青龙汤在临床主要用来治疗咳嗽和哮喘,后面我们学习到金匮要略的时候还要讲到小青龙汤在治疗其他痰饮病如关节疼痛的条文。

小青龙汤的主证是咳或喘,如果有痰,大多呈现出泡沫清稀的白痰,舌苔表现为水滑或滑腻,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口渴、腹泻、吞咽困难、小便不顺畅、下腹部胀等等。

今天分享一则经方名家宋孝志的病案

王某,男,27岁,文化馆画家,年12月14日初诊。自幼患咳喘病,15岁以后加重,经西医多方诊治无效。10月来本院治疗,刻下症:咳喘重,不能平卧,不得已吞服麻黄素、氨茶碱以平喘。胸胀胸闷,气短,痰不易咯出,吐白泡沫清痰,张口则口水流出,自感周身冷,小便频数,苔厚腻黄滑,脉沉细滑数。因患者满口涎水,故语言不清,却不时自语:“服热药后吐黄痰,则症可愈,若痰不出,将憋死矣!”精神消沉,痛苦万状。

此证为外寒内饮,与小青龙汤:

麻黄10克(泡去上沫),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2克,细辛10克,干姜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12月21日来诊:述服药3剂感身热,吐痰爽快,喘减已能平卧睡觉,口水减少,说话清楚,仍小便频,舌苔黄腻除,脉稍滑不数。前方加杏仁10克,同时间服六君子汤。服1月,咳喘缓解。

按语:该医案症状典型,咳喘不能平卧是相对比较严重的类型,小便频数就是小便次数很多,一般来说每次的尿量会比较少,也是属于小便不利的范围。

易峰博士

经方真奇妙,简洁有疗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